新笔趣阁 - 言情小说 - 古代农家日常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257

分卷阅读257

    原先就是一座荒山,关家帮杜锦宁买了南边这一块做茶园,她去年便让秦老六领着村民把茶园四周都种上了荆棘,又把她扦插的茶苗都移过来种上了。同时杜锦宁还在山脚下选了一个相对平坦、离村子比较近的地方,叫秦老六领着村里人建了一个院子。院子都是用石头和泥砖砌成,不过是费些人工,并不需要多少钱,坐北朝南的屋子有五间,东厢屋子三间;北面则建了几间杂物间,留了一处大门。而西边,并不像一般的院子那样建一排西厢房,而是建了一间长方形面积十分宽敞的灶间,里面按她的想法建了一排的灶台。这灶间是专门用来炒茶制茶的。

陈氏原先跟着杜锦宁来过一次,杜家三姐妹却是第一次来。看到这处小院子,大家都很欢喜。

“宁哥儿,既然这处茶园是咱们家的,那这处院子也是咱们家的吧?”杜方苓问杜锦宁。

“是。”杜锦宁笑道。

她很能理解三个jiejie看到这个院子时那种欢喜的心理。

毕竟现在杜家住的还是庄子上的屋子,并不是自家的。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,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宅子,这是陈氏多年的梦想,也是三个jiejie的梦想。

尽管这处院子十分简陋,但因为这是属于杜家小三房的,她们对这处的感情便与别处不同。

“这处离城里远,你们几个住在这里也不安全。还是住在庄子上吧。”杜方菲道。

杜方苓点点头:“确实,住在这里,宁哥儿上学可不方便。”

“锅处理过了吗?”杜锦宁问鲁小北。

“处理过了。”鲁小北对这个问题很是不解,“为什么这锅要让他们不停地拿沙子擦,再不停地煮野菜?”

要炒茶,自然得置办几口新铁锅。但杜锦宁叫鲁小北买了新锅后,不停地折腾这几口锅。

“炒茶之器,最嫌新铁。铁腥一入,不复有香。”杜锦宁掉了一句书袋,见鲁小北不解,她便解释道,“这句话的意思是,炒茶的器具,最不适宜用新铁制的,铁腥味一旦进入,茶叶就不再有香味。”

“原来如此。”鲁小北恍然地点了点头,旋即又他有不解,“那为什么我们不用新锅去跟人换旧锅呢?那样想来除铁腥味会更彻底吧?”

为了煮这几口锅,这半个月来他们一直都挺费事的,各种折腾。

“刚才我念的那段,接下来还有一句,你听好了:‘尤忌脂腻,害甚于铁。须豫取一铛,专用炊饮,无得别作他用。”

念完,杜锦宁问鲁小北:“可听明白了?”

鲁小北点点头:“这话我知道,大意就是这锅如果有油腻味的话,比铁腥味还要更不好。这些炒茶的锅就只能炒茶,不要拿来煮别的。”

“不错,看来你念书有进步。”杜锦宁赞许地拍拍鲁小北的肩。

她既要把鲁小北培养成她的一大助力,自然不会让他还当个睁眼瞎。虽说先前鲁小北在跟钱有财搭档的时候学了一点字,但杜锦宁觉得完全不够,一年前她就花钱送了鲁小北去了私塾念书。因为他念书的目标只是识字看书,而不是考科举,因此每天只在私塾里念半天书,并不影响他做事。私塾先生只要有钱赚,自然也十分乐意收这么一个没有科考压力的学生。

因为这个,原本就打定主意要跟随杜锦宁的鲁小北,对她更是死心踏地。

说起念书,鲁小北也有些得意,跟杜锦宁汇报道:“和学完了,我也认了一半儿字了。先生说再过一个月,我就能读会写,可以不用再去学堂了。”

鲁小北小小年纪,不光能养活自己,还能把捡的两个兄弟也一块儿养活,头脑也是十分聪明和灵活的。虽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,但记忆力也不差,再加上他能吃苦,一有时间就学习,因此识字也十分轻松,比那些整日坐在学堂里念书的同龄人还要强上几分。杜锦宁去学堂了解他情况的时候,私塾先生没少夸他。

杜锦宁敛起脸上的笑容,看向鲁小北目光多了几分认真:“想来先生夸赞的话你也听到了吧?你有没有想过继续念书,以后考个功名,飞黄腾达,光宗耀祖?”

鲁小北的表情也严肃起来。

他摇了摇头:“先生确实劝我继续念下去,说我考个秀才应该还是可以的。不过我不想再继续念了,我不喜欢整日坐在学堂里,念那些圣人之言。他们说的那些道理……”他抬头看了杜锦宁一眼,担心他听了自己的话不高兴,“确实很不错,但我并不是特别喜欢。”

☆、第二百七十六章若有所思

他自嘲的笑了笑:“而且,念书的花费太大了,少爷您有本事,能一边赚钱一边念书,我不行;我也没有可依靠能供我上学的亲人。”

说到这里,他的嘴角泛出一抹笑意:“虽说王路生和张狗儿说如果我念书,他们可以供我,可我怎么可能心甘理得的花他们的钱,做那拖累人的废物?再者,花上七八年的功夫,考个秀才功名,难道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吗?穷困潦倒的穷秀才我还见得少吗?那严岑就是个例子。”

见杜锦宁并没有因为他刚才的话有生气的迹象,他将心一横,干脆把心里的真实想法说出来:“少爷,我说句不好听的话,在我眼里,百无一用是书生。真的。”说着他又赶紧补充了一句,“当然,您除外。像您这般有本事的,不管是不是读书人,我都没有听说过。”

如果杜锦宁是个地地道道的古人,从小被孔孟之道洗脑,听了鲁小北这话,可能会觉得大逆不道。

但她不是。

她前世虽然一直念到农学硕士,但并不是那种一直呆在象牙塔里的人。因为是孤儿,虽有社会的资助、孤儿院的供养,但她还是从十六岁开始,就利用一切的课余时间在外面打工。她做过各种社会底层的活儿,她为五块十块的工钱辛苦劳作,她在别人外出旅游玩耍的时候,需要拼命工作为自己赚下一个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。这样的生活经历与处境,跟鲁小北何其相像?

所以她特别能理解鲁小北的想法。

凭着自己的辛劳养活自己,能吃饱穿暖,有一个自己的家,就足够了。如果能再有一个亲人或朋友一起前行,那就更完美了。

这是鲁小北的真实想法,也曾经是她的。即便是念书,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个梦想。

古代的念书跟现代不同。古代念书的成本太高,而出路太少,竞争又太激烈。这是一条高成本投入却不一定有回报的不归路,确确实实不是像鲁小北这样一穷二白、起步晚、没人扶持的孤儿能走的。

至于说王路生和张狗儿供他念书,那也就说说罢了。虽然杜锦宁并不怀疑两人说这话时的发自肺腑,但时间一久,两人年纪再长